KY001中国足球彩票民族研究院

本站首页 | 院况概述 | 学科建设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基地与智库建设 | 社会服务 | 党建工作 | 服务事项 |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术活动>>学术工作坊>>正文

2022年“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30日 09:41 

2022年7月9月


2022年7月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足球彩票民族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的“清水江研究”系列田野工作坊之“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2022)开班仪式在中国足球彩票影视人类学中心成功启动,来自中山大学、中国足球彩票、西南民族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吉首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师生40余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此次开班仪式由中国足球彩票副院长兼民族研究院院长李斌教授主持。首先,主持人介绍出席此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和代表。其次,中国足球彩票党委副书记余晓林代表中国足球彩票欢迎前来参加此次田野工作坊的专家、学者,并预祝此次活动的所有人皆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之后,来自中山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专家代表张应强教授、蒋彬教授、刘志扬教授和杨正文教授依次致辞。最后,李斌教授向诸位专家学者汇报了中国足球彩票民族学最新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此次开班仪式进行总结。全体参会人员于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

下午14时,全体成员前往黎平会议旧址进行参观和学习。在会议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了解和学习了中央红军在贵州长征的艰难过程,并知道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长征文化之后,在李斌教授的带领下,田野工作坊一行人来到两湖会馆参观,研究馆内碑刻。黎平两湖会馆,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是流黎楚人聚会、栖身、寄响、祭礼、救济同乡的场所。因主祀大禹,故又名禹王宫。两湖会馆中有门楼、戏楼、禹王宫、佛殿(鲁班宫)、庑厅、三楹阁楼、洞庭宫、六角亭、水榭等古建群。禹王宫至今尚保存有数十块书法匾额,其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绩著平成”、奉旨钦点探花石成藻题写的“诞敷文德”两块匾额于1992年入选《中国名匾》。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攻占黎平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即驻扎于此,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黎平会议安全的重要使命。199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一站,前往侗人文库,在邓敏文老先生的讲解下,一行人了解了先生创办“侗人文库”的缘由及初心。据老先生介绍,基地目前收集了侗族文化相关书籍4000余册,另收藏有光碟等。老先生一生致力于侗族文化研究的毅力为在场人所折服。

下午17时,全体成员到厚德南泉山大酒店会议室参加学术报告。原黎平县县志办主任石干成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在场人员讲解了黎平府、五开卫与黎平土司等问题。


2022年07月10日


2022年7月10日一早,参加“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的全体成员从黎平启程前往寨头村、寨母村考察。寨头村与寨母村是典型的侗族村寨,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寨头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鼓楼、飞山庙,老师们领着青年学子考察了村内鼓楼与飞山庙的历史,研读村内碑刻,在寨母村考察、研读款碑,参观回龙庵。

接着,大家前往流芳侗寨,了解了流芳村名字的由来,参观村内的鼓楼、萨坛。传说,侗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们尊称她为萨岁、萨满,在流芳村我们参观了萨塘,了解了当地祭拜萨的风俗。

考察完流芳村后,我们前往早上行程的最后一站——高近村,在高近侗寨内参观了鼓楼、戏台与邮票上的花桥。高近古戏台与高近花桥遥首相望,是典型的侗民族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2006年6月后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构造主要有戏台、厢房和看戏场三个部分,主戏台为戏人演唱侗戏用,左右两侧的厢房及正下方的院落,是看戏的场所。

早上的行程结束后,大家一同乘车前往地扪村,下午三点,参加工作坊的全体人员先到登岑侗寨考察,该侗寨系从“千三”总根发源来,寨名侗语意为“山脚下”,寨内有134座200多年历史的古禾仓,有1998年黎平县人民政府与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共建的“中日友好鼓楼”,寨后有两棵约500年树龄的楠木,其紧密相连的树根构成了天然的寨门,红豆杉树下的清泉四季常流,工作坊全体成员纷纷前往体验清冽甘甜的泉水。

体验了登岑的泉水之后,大家回到地扪村,在地扪村考察参观,地扪村的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保存着完好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晚上八点大家聚在地扪村博物馆的会议室内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泳锜题为“‘千三’与天甫之间”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着千三、天甫来叙述并提出了为何千三内部相对稳定,而天甫的村寨联合处于变动之中等问题,问题提出后,中山大学刘志伟老师、张应强老师非常热情地解答,并给予了参加本次工作坊的青年学子们许多建议,要求青年学子们多学习,不断培养问题意识,去田野中看待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写照,去体会老百姓的真实情感。


2022年07月11日


2022年7月11日,“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进入第三天,一早,工作坊全体成员(包括司机在内)从地扪生态博物馆乘车前往茅贡镇卫生院进行核酸检测,这不仅是响应防疫要求,同时也为工作坊全体成员以及后续工作坊人员所到之处的人民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使得工作坊相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核酸检测结束以后,大家前往腊洞村,考察了村落中的碑刻、侗戏鼻祖吴文彩墓和两座花桥。在访谈和对碑刻的解读中大家了解了村落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中国足球彩票吴文彩的精彩故事等,同时也从腊洞鼓楼中张贴的各种告示中,看到了作为当地人民公共空间的一个特殊场所,也看到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紧接着,工作坊全体成员继续前往今天的第二个考察点——樟洞村。在樟洞村,大家继续研读和讨论了当地的一些碑刻,收获了许多信息和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研读碑刻之前,工作坊成员对碑刻进行了处理,使碑刻更加清晰,研读变得更加方便。

村落考察结束后,全体人员乘车回到地扪生态博物馆用餐。下午三点,任和昕馆长向工作坊成员介绍了地扪生态博物馆。他首先介绍了地扪侗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一步对地扪生态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地扪生态博物馆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活态文化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志愿者为主。地扪生态博物馆于2003-2005年初创,2005-2010年开始展开试运行,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经历了博物馆化到本土化的转变,近年开始不断追求去博物馆化进而融入社区。最后,任馆长指出了地扪博物馆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一些发展的可能性。

之后,谢景连老师作为主持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刘志伟教授围绕“结构过程”展开了阐述,对“结构过程”的来源和含义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大家的提问作出了解答,列举了历史人类学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各位成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晚上,在孙旭老师的主持之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杜树海教授作了中国足球彩票“古典人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泰勒《原始文化》导读”的学术报告,就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与在场师生展开激烈讨论。各位老师和同学也汇报了这几天在田野工作坊中的收获,提出了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22年07月12日


2022年7月12日,为更清晰了解黎平县生态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独特区域的格局,熟练掌握读碑技巧,今天“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考察了坝寨乡蝉寨村、高兴村、罗里村以及罗溪村,可谓收获满满。

在蝉寨,通过凉亭以及集体食堂,了解到了当地的人群交流方式。随机访问村民让我们懂得了蝉寨村的相关基本情况。

在高兴村,我们主要考察了萨坛和戏台。了解本地村民的拜祭萨坛的时间与禁忌,高兴村的戏台上的装饰画展现了出嫁女儿和女婿与高兴村之间的关系,这一特殊现象也让专家学者就地讨论了少数民族的婚姻关系。

罗里村历史文化悠久,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曾在罗里寨设置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年)撤消。故有“罗里大地方之称”。罗里村还是革命老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罗里,并与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在罗里村,我们参观了1972年被大火烧毁的衙门旧址,了解到了当地的鼓楼还有祭祖的作用。

罗溪村中有丰富的碑文,给大家提供了读碑的现场材料也掌握了相应的读碑技巧。我们还考察了罗溪村的鼓楼与社稷坛,在通过与村民的访谈基本罗溪村的村落情况。

晚上的讲座由西南民族大学的杨正文教授引言,从天下观的中华国家疆域逻辑、国家治理的逻辑、国家介入前“苗疆”是何模样、文字形构社会、“六厅”苗侗社会研究可能忽视的问题五个方面讲述了这几天田野工作坊的思考,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同时也解答了这几天大家在田野中遇到的问题。


2022年07月13日


时至今日,此次田野工作坊已进行6天时间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大家通过走村串寨的形式,对黎平县部分村寨富有特色且复杂多样的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过半的时间里会继续看到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2022年7月13日,为更清晰了解黎平县多样性生态和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独特区域的格局,熟练掌握读碑技巧,今天“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考察了大稼乡邓蒙村、高稼村,同样收获颇丰。

在征得寨老的认可之后,本工作坊的老师同学及当地村民齐力拔起邓蒙村口半截埋在地下的清代碑刻,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简单的找碑、填碑、读碑的全新体验。接着大家通过对该村8块石碑的解读以及对姜发伟大伯两兄弟的访谈,了解到邓蒙村当地人群的婚丧嫁娶、信仰崇拜、村落格局等文化事项,还了解到这些文化与当地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在高稼这一传统村落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仙女杉”和高东款碑。大家走过当地富有历史感的“千步云梯”,经过了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古朴厚重的青龙大井,看到了俊俏挺拔的“杉木王”和三棵“仙女杉”。这几棵古树已经成为了该村的护寨树、保护树,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生态观以及自然崇拜。除此之外,大家还考察了高东款碑,通过对款碑的浅显的解读,能够初步了解到当时处于无文字社会时的当地区域社会是怎样来进行秩序维持和规则制定。

晚上的讲座由邓刚老师主持,由中央民族大学的姜通益同学引言,为大家介绍邓蒙村和岑趸村的一些基本信息,主要涉及邓蒙村和岑趸村的历史沿革、人口、节日、族源迁徙等个多方面。接着同学和老师就姜同学的讲座提出了自己在考察活动中的思考和疑问,通过杨正文老师和张应强老师以及姜同学等人的解答,大家对该黎平该区域内的民族文化、人群实践、社会秩序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2年07月14日


7月14日,田野工作坊的活动时间已过半,今天依然以大稼乡为中心展开活动。老师们和同学们前往岑同村、腊亮村等地考查。

虽然岑同村的路途遥远,但并没有消灭同学们的热情。岑同村的考察路线与之前的有所不同,到村子里,同学们没有寻找到石碑,但被贴在村中新闻墙上的通告、新闻吸引。当地人的白事通告“江草奎丧事执勤表”吸引着同学们,同学们对表中的祭文、引路师表述等感兴趣。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找到了一个特殊的房屋,房屋外的两面墙都张贴了各种各样的新闻。据访谈得知,以前,房屋的主人当过兵,因文革,迫不得已到此地居住。

从岑同村出发,同学们前往腊洞村。当地人带老师和同学们寻找到了一块特殊的石碑。最开始,此地因修建水井立了两块石碑,但后又因种种原因导致水井的规模和用途发生变化。前几年,村子因要建公路,村民们将其中的一块石碑用于铺设公路,另一块石碑则埋没于古井旁田土之中,烈日下,老师和同学们将石碑出土里挖出,清洗干净。抹上面粉的石碑终于展现了真正的文化“颜值”,当地向导也十分激动地掏出手机拍下家乡的“文化”。

午饭后,同学们赶往到岑努村。与之前的流程不同,这一次找石碑之旅的核心力量是同学们,同学们和当地人一起前往深山区寻找石碑。通过前面几天的训练,即使,没有老师作主力,同学们也能够互相帮忙填石碑。

岑趸村的找碑之旅与上一个村子不一样,大家走到村子的中心就发现了石碑,同学们看到石碑已经形成的惯性,打开面粉往上补。老师们在后面指点:“往那里补一下,这边补一点。

晚饭之后,邓刚老师作为研讨会主持人,带领大家回忆了今天的全部行程,并重点介绍了三锹人群的形成与发展。

不仅如此,邓刚老师还在会议上教同学们读契约文书,重点强调阅读契约文书时要关注时间,联系到时间对应的历史背景中了解文书。会议中吴才茂老师和朱忠飞老师对契约文书的形成和解读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马运河同学对今天行程中的石碑,进行了解读,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2022年07月15日


2022年7月15日上午9时,“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组顺利到达黎平县尚重镇朱冠村开展调研工作。在调查中得知,朱冠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更是在2014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四评选两征集”活动中被授予“优秀传统村落”的称号。

沿着朱冠村由水泥及石子铺成的大道行走,发现此地至今还保存有传统房的屋结构,依山而建的房子错落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地的“记间习俗”亦属于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朱冠村有一头“牛王”,名号小火箭,有专人负责照顾,当地人说在上次的斗牛比赛中还获得了奖。在欣赏完小火箭的威武雄姿后田野工作坊组自动分为两个分队——访谈队和寻碑队。访谈队一行跟随当地一位老爷爷上山,听他讲述当地的传说;寻碑队内部分为几个小组,即清理组、面粉组和读碑组,分别负责清理碑上的残留物、给碑上粉及进行读碑,这个临时成立的小组各尽其职、分工明确,除了找碑花得时间稍长外,剩余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此地所寻之碑为民国二十年仲冬月所立。

离开朱冠村后,一行人继而来到育洞村考察。育洞当地以侗人居多,杂有苗人及汉人。村边桥头上有一块乾隆年间的碑,保存得不是很好,字迹有些模糊。其余碑刻为近年所立,价值甚微,因此不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下午的考察地点在尚重周边的宰蒙村,其中,寨虎和寨迫两寨之间复杂的关系非常值得探究。

在尚重的重大发现属立在镇政府旁一块咸丰四年的碑。这块碑的损坏程度比较大,光靠简单的涂抹面粉达不到辨识的要求,因此团队成员决定明天进行拓碑实训。

晚上,在盖宝侗寨的盛情邀请下,田野工作坊组前往朱冠村参加联欢晚会。黎平的苗乡侗寨有举办篮球联赛的传统,如今村里的青少年多有篮球高手。在晚会开始之前,田野工作坊的师生与当地青少年进行了两场友谊赛,侗族少年篮球场上的英姿令人赞叹。夜幕之下,联欢晚会开始,盛装的侗族女性不仅为客人演唱了著名的琵琶歌,还带领客人一起跳起了当地的舞蹈。期间侗族乡民和田野工作坊双方各派人进行表演,现场一片热闹之景。最后,在篝火的点燃下,现场所有人围着火炉一起跳起了侗族舞,晚上举办的活动也在歌曲的结束中落幕。作为客人的工作坊组在这一天中充分感受到了侗族人民之美,民族友谊之美。


2022年07月16日


2022年7月16日,是“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进行的第8天,早上的安排是学习拓碑和逛尚重集市。拓碑非常讲究技巧,程序较为复杂,首先要用开水把白芨调好,调好白芨后洗碑,把碑洗净后用刷子均匀的刷在碑上,再将宣纸平整地贴在碑上,用干的小刷子加水将宣纸熨平直至没有气泡,然后等待宣纸自然风干,再用大刷子平整垂直地敲打让宣纸嵌入碑文中,再用拓粑蘸上黑墨水多次给碑上的宣纸均匀着力上墨,直到宣纸上的碑文显现缓慢将宣纸揭下,这便是拓碑的主要过程。

在老师的召集下,大部队纷纷前往尚重镇镇府门口学习拓碑,到了拓碑地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拓碑训练,拓碑一共开展了三次实践,前两次主要是同学们上手实践学习如何拓碑,最后一次是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拓碑,在碑文成功印在宣纸上时大家都非常开心,也有同学不禁发出了“师生齐心,碑文显现”的感叹。

今天刚好是尚重赶集,学习完拓碑之后,大家就在尚重逛集市,我们发现现在这个时间段尚重赶集并不是很热闹,听当地人说夏天太热、加上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所以来赶集的人比较少,只有到了快过春节时集市才会很热闹。不过在逛尚重集市时,我们发现这里赶集是分商品种类来摆摊的,有水果区、卖菜区、衣服区、还有牛市区等等,种类繁多,非常齐全。

下午两点半大家乘车前往高洋,主要考察高洋大款,高洋地处都柳江支流之源头小河从寨中流过沿河两岸,民房依山傍水而建,整齐如画。高洋以其款碑规约的完整保存而闻名于世,石碑立在高洋尚重古道的半山腰,至今犹存。

晚上八点由邓刚老师主持展开学术研讨,学术研讨开始之前,西南民族大学的丁洁莹与杨晗同学分享了自己最近几天的所看所闻及其感想,接着西南民族大学的龙宁东博士就“家、户、款”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中山大学的王政就“家、户、款”的报告感想做了细致分析。研讨会最后,温春来老师、任建敏老师、杨正文老师、李斌老师等对款组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做了详细解答。


2022年07月17日


7月17日,2022年“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工作坊全体成员依旧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到工作坊的各项调查和讨论中。今天,工作坊全体成员早上考察了德化乡岑纪村花衣苗文化。下午,工作坊全体成员根据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经验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早上,工作坊成员乘车抵达岑纪村,自主分为了“寻碑小分队”和“访谈小分队”对村落进行了考察。经过询问,“寻碑小分队”在谢景连老师的带领下朝着碑的位置进发。踏着古老的石板路走到大山的半山腰,小分队找到了今天的第一通碑——功德路碑,小分队“面粉组”对碑刻进行了处理后,碑文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访谈小分队”也收获满满, 接连分享访谈到的精彩故事。接着,工作坊全体成员乘车前往卑翁村考察短裙苗文化。在卑翁村,两个小分队依旧是分头行动,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对卑翁村的短裙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考察过程中,小分队们各自都的收获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学习和了解到许多之前不知道的内容,对碑刻的处理技巧也不断熟练和成熟。

完成今天的考察任务,也到了午饭时间,于是大家乘车返回尚重用餐,午餐依旧是当地特色的牛瘪,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从饮食中感受当地的文化。

下午,在中山大学博士生傅育繁的主持下,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尚重镇镇政府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主要以参加工作坊的青年学生为主,大家积极发言,讲述了这短时间中听到、所见的趣事,同时也就自身关注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一些问题,其他同学老师们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工作坊中遇到的困难,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在讨论和交流相互学习。下午六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讨论前往餐馆就餐。


2022年07月18日


2022年7月18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足球彩票民族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的“清水江研究”系列田野工作坊之“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进入最后阶段,今早从黎平离开前往锦屏。

在锦屏文书特藏馆馆长王宗勋的带领下,工作坊的各位成员在锦屏八一村、丁达村、玉泉村、启蒙镇、偶里村看了公约碑、功德碑等各种类型的碑,并对其内容用面粉进行涂抹后识别,在情景中对地方文献进行解读。这种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相结合的使大家对锦屏的社会整合、社会秩序、人群聚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2年07月19日


2022年7月19日,“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已接近尾声,在这为期12天的田野跋涉中,田野工作坊的参会人员中有“老熟人”也不乏新面孔。大家的初心一致,收获却不同,在这个夏天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一早,工作坊全体成员从住宿点步行至锦屏文书楼参观,在这里大家都有所震撼,在文书楼前置身碑林之中,仔细观摩每一块碑上的文字,了解每一块碑的过去、现在、将来,去描述每块石碑本身的故事。进入文书楼内,每个展区的文字、图画、物件等,都体现着一个人群、一个民族的生活实践,通过如今的信息去看过去的历史,虽不是身临其境,但也是心有所感。

考察完锦屏文书楼后,大家乘车返回凯里,并在中国足球彩票民族研究院作了“山地社会的结构过程”田野工作坊(2022)总结会,总结会由中国足球彩票副院长兼民族研究院院长李斌教授主持,全体工作坊成员参会。在会上,先由全体同学发言表达自己此次参与的所思所感。首先由西南民族大学的博士后杨发文发言,她从自己此次的工作坊经历谈到了地方人群的生活、丧葬改革、儿童教育等,还提出了田野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便是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郝静发言,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在田野中不应该只关注碑、关注一件事物,更应该“以人为本”,去关注人的能动性。除了这两位与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感言外,还有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大学、中国足球彩票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表达了此次田野工作坊的收获感想。

接着老师代表西南民族大学的教授杨正文老师发言,从碑刻、文字与语言、村庄发展等方面谈到了国家与地方互动、人群关系、权力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切入,为大家以后的研究作了重要的参考。还有中山大学的教授刘志扬老师、杜树海老师都发表了重要感言,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为大家说明了此次工作坊中看到的文化事项。最后由中山大学的教授张应强老师为此次工作坊作最后的总结发言,他从田野调查、微观社会学、语言和文字等几个大方面,补充说明,做研究要注重参与观察,关注常态、常识、常人,做田野不能只浮于表面,要从时间和空间去深入。

最后由李斌教授宣布此次工作坊正式结束。虽然会议结束了,但大家的思考却不会结束,相信此次工作坊的经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许是一种结束,但也是一种开始,期待来年再续。


2022田野工作坊简报编写组成员:

陈杏烛,伍应滔,方锐,李慧玲,杨玲鑫,张有云



一审:王金元

二审:谢景连

三审:曾祥慧

关闭

 

地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邮编:55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