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科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分院首页->教学工作->学科课程建设->正文

教育科学学院分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年)


作者:教科院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4年11月06日 16:56 

教育科学学院分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年)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教育科学学院最初创办于2001 年,原称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预科、小教系,是由少数民族预科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合并组建。2003 9 月更名为教育系。2006 2 月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中国足球彩票,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更名为中国足球彩票教育系。2008 8 月根据省编委[2008]187 号、州编委[2008] 17 号文件精神,将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

我院现有教职员工 6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 13人、高级实验师 1人,讲师 1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 24 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 5 人。

我院有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3人,教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78篇(核心论文26篇);课题立项结题共计(包括学生)41项;参编教材:共计4部;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精品课程1个。

教育科学学院拥有教学设备总价值200余万元,建有三个数码钢琴训练室和一个舞蹈训练室。招生专业有小学教育本科(文科方向、理科方向),学前教育(本、专科)和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文、理)。设有教育学、心理学、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学前教育、艺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七个教研室以及非编制研究机构“黔东南州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我院教师除承担本科和专科专业课程外,还承担全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多位教师开设校级公选课。

教育科学学院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注重厚基础,强实践,延伸课堂教学。学院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应以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为工作方向。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2001年至今,已培养了1500余名合格毕业生。

二、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师资力量得到增强,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在学校 “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的支持下,教育科学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引进高职称与高学历人才,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数量、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引进博士1人,培养博士1人,教师攻读博士5人,硕士学历学位达到24人。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培训、进修,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青年教师资助、奖励计划等多种措施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育科学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精品课程1个。我院有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3人,科研队伍得到壮大。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教育科学学院一直重视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以“学科、科研、专业”相结合为出发点,在科研论文、学术专著、校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全面开展的立体科研态势。2006年至今,学院共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地厅级以上项目10余项;教师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共计78篇,其中核心论文26篇;参编教材4部。同时,本学科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聘请省内外专家开展高水平讲座。

(三)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

教育科学学院积极探索育人特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育人效果良好,学生评价颇高。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取得“零”的突破,每年都有学生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2001年至今,已培养了1500余名合格毕业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科总体水平偏低,缺乏在全省有影响的重点学科。教育科学学院目前无校级以上重点学科;且与全省同类较强学科相比,学科水平有明显差距;而且与校内较强学科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承担国家项目较少,没有产生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缺乏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整合良好、有实质性合作的学术团队还没有建立。

三是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科研队伍有待加强。(1)数量不足。2013年,我院在校学生达1300多人,但只有教职工62人,部分教师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教师数量仍显不足。(2)结构不合理。教师主要以40岁以下、职称为讲师及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3)学历学位有待提高。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学历学位仍有待提高。(4)研究领域分散,未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由于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与专业设置的原因,教育科学学院虽有教研室有七个,但相互间缺乏的良好联系,加上教师研究方向分散,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数学、生物、历史等,难以形成科研团队。

四是学科管理制度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

五是实验室建设有待较强。由于经费投入、专业设置等原因,我院在一些实验室的建设上存在不足,如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室、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实验室都为空白,教育技术拥有的少量器材且老化,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及层次为目标,以服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学术团队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在学科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学科建设的需要配置资源,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学科品牌,突显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

2.以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为龙头,教育基本原理、教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史、民族教育史、苗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苗侗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术学等作为主要建设的学科方向,并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3.以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改善学科结构。

4.申报教育专业硕士,争办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5.以项目管理为举措,鼓励学科竞争,促进学科建设的向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6.加强实验室建设,填补学前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方面的空缺和不足。

(二)具体建设目标

1.明确主要学科,申报校级与省级重点学科

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科梯队建设状况,将“学前教育”与“教育史”作为重点学科,适时申报校级与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我院现有的实际情况与未来的发展需要,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作为主要建设的学科。教育基本原理、教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史、民族教育史、苗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苗侗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术学等作为主要建设的学科研究方向。

2.大力加强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建设不仅体现着我院的办学层次,而且体现着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实力。明确将“教育硕士”作为我院首批申办的硕士点,明确建设责任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立项上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争取在学位点上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力争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

3.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拓展本科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适时申报省级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花大气力做好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主动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4.内培外引,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到2015年前后,争取使我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0人左右,教授比例达到15%左右,副教授比例达到25%——3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左右。

5.完善政策,确保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上新台阶

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争取在承担国家基金项目上再突破,科研经费总额得到进一步提高,年论文数量不断提高,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6.切实改善学科条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力争获得“中财项目”,积极建设 “心理学实验室”的规模,规划开设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实验,满足急剧增长的教学需要。建设完成“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实验室建设。利用“中财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技能实训室:包括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0-3岁早期儿童教养与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儿童心理、活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实训室。而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学前教育教法实验室:有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幼儿园领域课程模拟活动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学前儿童游戏与教学实训室、亲子教育培训室、儿童玩教具制作实训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基础技能实训室。在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实验室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育技术学的有关实验室。

 

第三部分    建设任务

一、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

(一)学科建设

1.根据我院现有的实际情况与未来的发展需要,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作为主要建设的学科。

2.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科梯队建设状况,将“学前教育”与“教育史”作为重点学科,适时申报校级与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术队伍与团队

1.为创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基地,学院将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设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2.逐步改变原有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方式过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定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使每一名教师虽然所在院(部)不同,所处学术团队不同,但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各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必须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各学术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持之以恒的围绕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研究。

3.3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后备学术骨干20名左右,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三)科学研究

1.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认真抓好国家、贵州省、黔东南州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多方联络,及时获取信息、积极攻关,提高命中率,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

3.对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有重要显示度的项目,应整合各系(部)、各学科的力量,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攻关。

4.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5.要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作为研究重点。

(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校教学评估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结构调整规范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教学,改善教学条件,在今后三年期间力争获2-3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向省级精品课程的方向而努力。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五)教学研究

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发展新兴学科,应当首先以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相关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学科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3门,分院精品课程3-5门。

(六)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等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力争获得“中财项目”,积极建设 “心理学实验室”的规模,规划开设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实验,满足急剧增长的教学需要。建设完成“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实验室建设。利用“中财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技能实训室:包括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0-3岁早期儿童教养与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儿童心理、活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实训室。而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学前教育教法实验室:有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幼儿园领域课程模拟活动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学前儿童游戏与教学实训室、亲子教育培训室、儿童玩教具制作实训室。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基础技能实训室。

与教育实习基地紧密合作,增加教育实习基地。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逐步实行顶岗实习,使实习时间达到半年,增长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七)学术交流

认真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努力促进我院学科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学;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我院学科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二、预期建设成果

(一)学科建设

1. 首先将“学前教育”与“教育史”作为重点学科,适时申报校级与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在3年内获得较大发展。

2.其次加强传统的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持续发展,使师资力量等进一步提高。

(二)学术队伍与团队

1. 3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后备学术骨干20名左右,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组建“学前教育”、“教育史”、“教育学原理”等学术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各学术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持之以恒的围绕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研究。

3. 围绕“黔东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构建学术团队,紧密结合黔东南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黔东南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科学研究

1.科研课题立项进一步发展,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或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成功1项;

2.争取省部级课题立项1-2项,地厅级课题立项5-10项,中国足球彩票校级课题10-20项;

3.力争科研论文发表100篇左右,核心期刊20篇,出版专著2-4部;

4.积极申报校、省、国家级的科研奖励,获得校级奖励2-5项,地厅级奖励1-3项,省级奖励1-3项。

(四)人才培养

 保持招生规模适度发展,使我院在校生人数保持在1400人左右,争取获得“教育硕士”授权点。

(五)教学研究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构建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3门,分院精品课程3-5门。

(六)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等平台建设

利用“中财项目”,1年内建设完成学前教育技能实训室、学前教育教法实验室、基础技能实训室,使之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3年内,力争获得“中财项目”,积极建设 “心理学实验室”的规模,规划开设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实验,满足急剧增长的教学需要。建设完成“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实验室建设。

(七)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2-5次;与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联合承担科研项目1-2项,派访问学者1-3人;聘请客座教授3-5人。争取承办1-2次全省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人才。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特别是教育史、学前教育、实验心理学等急切需要的领域,要加大力度抓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学校现行人事政策的框架内,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在经济条件、科研条件等方面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支持力度。要明确各主要研究方向学术梯队的发展趋势,严格选拔、重点培养学术带头人。积极扶持青年教师,鼓励青年师教。具体做法:

1. 为未获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经费,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 自己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积极物色优秀的青年人才,积极引进博士学位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3.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他们创造条件。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具体在教学科研上给青年教师压担子,让他们独挡一面,尽快胜任教学科研岗位上的工作;

5.  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为教师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并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以各种奖励。

(二)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1.按照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要求,各学院制定出本单位各学科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学科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学院学科发展规划逐一审核;

2.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使学科管理规范化;

3.按照业绩与效益、投入与产出挂钩的原则,学校定期对学科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于计划执行较好的单位和学科,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完成规划不好,学科建设成效不大的单位,要限期整改;

4.学科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学科建设的理论和知识,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态势,研究学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问题,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学科管理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三)统一思想,提高全院教职工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认识

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是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部分同志对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足。学院要坚持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总体建设思路,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上来,统一到学院的战略部署上来,自觉、主动地参加学科建设,开展学术科研活动,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推动学院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续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遴选优秀科研成果,对具有重大理论突破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要予以奖励。以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进行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

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到国内有关大学同类学科进行调研、进修,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交流、讲学,在学术信息、学术研究与学术前沿课题等方面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术报告制度,鼓励教师将近期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以及对外交流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学术报告在院内进行分享与讨论,活跃学术气氛。

(编审:罗国涛,编辑:谢平)

上一条: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规划

关闭